张宏俊获首届“赵忠尧青年正电子科学家奖”

发布时间:2021-05-20    点击:1935

        2021年5月12日-15日,由全国正电子谱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绍兴文理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在浙江绍兴举行。来自四十多家科研单位的一百六十多位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了这次盛会。



        会议颁发了首届“赵忠尧青年正电子科学家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张宏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靳硕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副教授袁悦获此殊荣。全国正电子谱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叶邦角教授主持颁奖典礼并介绍了“赵忠尧青年正电子科学家奖”宗旨。赵政国院士、绍兴市人大副主任王继岗和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王建力分别为获奖者颁奖。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魏龙研究员介绍了赵忠尧先生在科学和人才培养上的卓越贡献。赵忠尧先生是浙江绍兴诸暨人,1927年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教授(Robert Andrews Millikan,因测定基本电荷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年春天,赵先生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辐射,能量为511 keV,这正是正电子与电子发生湮没后产生的伽马射线(C. Y. Chao, Scattering of Hard γ-Rays, Phys. Rev., 1930 (36): 1519-1522.)。因此,赵忠尧先生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发现正反物质湮没现象的科学家。赵先生也是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他创建近代物理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1958-1978年)。为了纪念和缅怀赵先生在科学事业和人才培养上的卓越贡献,中国正电子谱学专业委员会设立了“赵忠尧青年正电子科学家奖”,奖励我国在正电子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

      5月13日下午,张宏俊作“用正电子湮没和压力-体积-温度实验研究环氧树脂的自由体积对动态力学性能和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的获奖报告。

      张宏俊在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属的粒子束交叉应用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正电子谱学及其应用研究。其主要科研成果为:(1)探索和研究了电子偶素的形成和湮没机制。(2)第一次成功建立起基于自旋极化正电子束的电荷-自旋转换效应的测量系统。(3)拓展了正电子谱学在金属薄膜、稀磁半导体薄膜、催化材料、热电材料等领域的交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