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992年 - 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工作经历:
2000-2004年,作为曼彻斯特大学成员,参加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Tevatron对撞机D0国际合作实验物理研究,负责D0探测器设计适于高亮度质子对撞环境的Level1 Central Tracking Trigger (L1CTT) 触发系统Run2b升级方案。
2006年,参加 “ATLAS物理分析”高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从事超对称新粒子寻找、双玻色子末态测量与规范反常耦合探测实验研究;开展ATLAS Muon谱仪探、及新型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研究。
2007.7-2011.7年,任D0 Authorship Committee 七人委员会执委。
2015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CERN重大国际合作专项, “ATLAS Phase 1 Muon谱仪端盖NSW触发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
荣誉奖励:
2007.7-2011.7年,任D0 Authorship Committee 七人委员会执委。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学术带头人。
2014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
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入选基金委数理学部创新研究群体“TeV强子对撞机上电弱精确测量与新物理新现象寻找”,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为TeV强子对撞机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电弱精确测量、超对称新物理寻找、粒子物理探测器实验方法研究,以及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唯像理论研究。
在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Tevatron/D0实验、欧洲核子中心CERN LHC/ATLAS实验为代表的高能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国际合作中,开展基本物理常数sin2θW弱混合角实验测量,获得轻夸克相关弱混合角世界最精确物理结果;在ATLAS实验,提出并领导超对称R宇称破缺轻子共振态新物理寻找;负责领导基金委-CERN重大国际合作专项暨ATLAS Phase1 Muon谱仪触发系统及其前端电子学研制。在PRL,PRB,PRD,JHEP,EPJC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